糯米,让你身强力壮

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广西是歌海之乡,苗族民歌《走寨》唱有:

山中的泉水,

喝了一口又一口;

山中的葡萄,

尝了一颗又一颗;

才走到你们寨里来啊,

想找一杯油茶喝。

你们这个懂事的后生哥,

招呼我们,十分热情;

端出板凳叫我们坐,

吹起芦笙请我们听,打起油茶请我们喝;

捉来艳美的田鲤,

蒸熟糯饭一箩筐,

甜酒一碗又一碗,

端来就请我们喝。

递得我们双手满满接不赢;

吃得我们肚子装不下,

不是我们今天嫌弃,

是你们的饭菜太好太多;

把我们当作宝贝接待。

跃然纸上的歌词少了韵律的点缀,但已然勾勒出广西苗家人走寨的热闹场景。走寨中少不了“油茶”、“糯饭”、“甜酒”等与糯米相关的美食招待盛宴,不仅在苗家,广西诸多民族都喜食糯米,尽管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但在广西,对“糯”的钟爱,是很多民族共同的“风”与“俗”。

糯米饭

广西稻作农业历史悠久,广西先民是农耕稻作文化的开创者。先民们在长期的采集及食用野生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食用稻米要比根茎、果实等对人体更加有益从而启发了人们开垦耕田,驯化野生稻。根据相关考古研究都表明了广西先民是最早将野生稻驯化为人工栽培稻的民族之一。勤劳的广西先民在驯化野生稻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方法,提升产量。在广西隆安大龙潭等大石铲遗址出土了大量如大石铲、石斧、石锛、石磨盘、蚌刀等造型别致、磨制精细的石器以及生产工具都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广西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从远古积淀而来的稻作农业成为了广西先民社会的活动中心,人们形成了以稻田为本、近稻田而居、据稻田而耕、赖稻田而食、凭稻田而乐的生产和生活模式,逐步演化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稻作生产生活习俗、信仰、语言称谓和众多的“那”(壮语:na,意为“田”和“峒”,泛指田地或土地)字地名,构建了一个广西独特的“那”文化圈。糯稻是栽培稻的一个变种,最早种植人工稻的广西先民,也是最早栽种糯稻,食用糯米的人群。根据考古研究,目前广西发现汉代的谷物遗址有五处,同时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陶仓,梧州云盖山墓葬出土的滑石粮囷都表明了秦汉时期,广西的水稻种植已经比较普遍,并已产生粮食的剩余,最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西水稻已有粳、糯之分。与其他谷物相比,糯米香气别具一格,也最耐饥饿。在气候土壤和空间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糯米逐渐成为了广西众多民族的共同饮食文化认同,形成了一系列包括糯米饭、糯米酒、糯米粽、糯米糍粑等糯米饮食文化。

糯米饭与酸鱼配着吃

壮族民间有一句俗语:“香不过糯饭,软不过糍粑。”广西的糯食不仅口味独特更有五彩斑斓、形态万千、回味无穷的特点。广西千姿百态的糯食有粽子、糍粑、五色饭、糯米酒、年糕、油茶佐料等等。粽子有枕头粽、三角粽、凉粽…糍粑有麻叶馍、水糍粑、艾叶糍粑、蕉叶糍粑等,各种形态数不胜数;同时广西壮、瑶、侗、仫佬、毛南等民族都有喜食五彩斑斓的五色糯米饭的习俗。于大自然中选取红兰草、紫蓝藤、黄栀子、黄饭花、枫叶等植物染料,将纯白的糯米装点上艳丽的色彩,好吃好看还有药用功效;万千姿态、五颜六色的糯食口味更是咸甜皆有,海纳包容广西山水食材的各路美味,不论是地里的黑豆绿豆、树上的大枣桂花,还是山间土猪、海中鲜味都能与“糯”调和得宜,迸发无穷滋味。

糯米糍粑

广西糯稻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广西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人们不仅驯化了野生稻,还从自然中通过其他植物摘取颜色提取药用疗效赋予了糯米多姿多彩的形态以及强筋健骨、医食同源的养生功能。让人身强力壮的糯米体现的不仅是广西先民于生活中的智慧,更是根植于广西人血脉里的一种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生活情趣。

肉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sichina.net/djbz/103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