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堇青石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年,尔布尔热瓦第一次从熔化的物质中再结晶时合成了堇青石,其熔融物的成分与天然堇青石的成分相似。年前后,人们才发现固相法合成堇青石的适宜组成。作为一种陶瓷坯体,年F.Singer和W.M.Cohn首先报道了用43%滑石、35%可塑性黏土和22%的Al2O3相配合在℃下煅烧而得到了膨胀系数极低(℃为1.21.6X10-6℃-1)的坯体,当时并不知道这种坯体的低膨胀是由于富含堇青石造成的。
年,Geller和Insley试图验证上述实验,他们用43%的块滑石、35%的佛罗里达高岭上和22%的刚玉很成功地合成出了这种低膨胀坯体,并证实了其低膨胀坯体由于其中含有大量堇青石的结果。随后对合成堇青石的研究十分广泛。我国在年左右开始合成堇青石的研究,但真正投入工业化生产却是近十年的事。
作为耐火原料的堇青石熟料与堇青石陶瓷坯体截然不同,它不但要求熟料具有较高的堇青石含量、较高的密度和尽可能少的杂质,并且价格要便宜。合成堇青石熟料的困难在于堇青石烧结温度范围狭窄(30℃左右),而且易形成多孔结构,因而要得到高质量的合成堇青石耐火原料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