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秋实红柿篇ldquo小

北京医院皮炎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10403/8811252.html

,《老梁记实百姓生活》秋实红柿篇“小红灯笼高高挂”

秋末柿乡行

农谚曰: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岁月如歌,年复一年,又到柿子的收获季节,我与中国龙、纳福一道再次到柿乡新密市袁庄乡方沟村和荥阳市崔庙乡的郑岗村采风。早听说郑岗和方沟的柿子都很有名,虽然我们近在咫尺,但对柿乡的情况了解甚少,决定前往一饱眼福。遗憾的是:前段时间不是工作忙走不了、就是连阴下雨、后来身体又有些不适,今儿推明儿、明儿推后儿,该立冬了,推来推去观柿盛节已过,晚了10多天。丁酉年秋末,自驾车又去了柿乡一趟,归来感触颇深。

荥阳是河南的柿树之乡,荥阳柿子年曾与河阴石榴一并被评为郑州十大历史名产。据后魏《齐民要术》记载:“黄柿出洛诸州民。”柿树在荥阳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久负盛名。清《乾隆·荥阳县志》称,“今荥(阳)蚩蚩之众,为资生口食计,种柿者十之九,枣梨者十之一”。据当地人说“自从有柿树就有柿霜糖了”,荥阳柿霜糖制作究竟有多长的历史谁也说不清楚,据历史资料记载,在汉代这里的柿子就是贡品了。荥阳柿子不仅株数在全省首屈一指,而且产量高,品种多。主要有水柿、灰柿、火柿、八月黄、雁过江、火罐、九月青等。成熟的鲜柿子含糖量丰富,味道甜美芬芳,富有营养。柿子除供生食外,还可以加工制成柿饼、柿霜、柿酒、柿醋、柿糖等。

按正常季节,霜降过后,荥阳市的崔庙、高山、贾峪、刘河等乡镇的几万亩柿子逐渐成熟,田间、地头、山坳、沟旁到处是红彤彤的柿子树,枝头一串串,树上一簇簇,像红色的灯笼遍布田间地头。

下午从新密市城区出发,沿山间公路,途经袁庄、方沟,半个多小时就到了荥阳市崔庙镇郑岗村,一路上看到不少星星点点的柿树,红柿子挂满枝头,十分好看。在一处山坳里忽然看到接连两棵柿树长满柿子,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跑上前去,掏出相机多角度咔嚓咔嚓拍个不停,足足拍了一个小时。拍罢又继续往西北行进,大约有两公里远,又看到地边上连着七八棵柿子还没有缷,又是一阵激动,站在刚出土的麦田里用相机又拍了一番。在好奇地拍摄中,走近我的一位好心的村民吿诉我:“你要拍柿子,西北边米远多着呢”!一听说这个好消息,马上转移去找他介绍的地方。放眼望去,在一条条长约米的地堰边上,长着一排排掛满柿子的柿树,棵棵树上的小红柿子真象一盏盏小红灯笼挂满枝头,十分好看。

那熟透了的柿子犹如万盏红灯挂枝头吸引着我,途中,依稀可见一些强壮妇女在地边的柿树上拿根长竹杆挟杆在挟柿子,够不着的就用力摇晃让往下落,树下老人们在一个拉吊的巨型网兜上往篮子里捡。田园、柿树在夕阳的照耀下,一张张画面尽收入我的数码相机。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我站在柿乡的高坡上,尽情地观赏着那一排排造型美观的柿树,一个个象小红灯笼一般的柿子,一片片在村头、院落和房顶新近晒上的柿饼,一只只窜来飞去登枝觅食的喜鹊,一行行天空往南飞的大雁,一拨拨到柿乡观赏美景游客和创作的影友,一家家穿梭于柿林之间缷运柿子的村民,一群群在山坳里啃草哞叫的牛羊,一处处新修建漂亮的农家小院,一辆辆在山间公路上奔跑的客货车,一伙伙在村头制作和翻晒柿饼的男男女女,此时此刻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往日的烦恼和杂念早抛之九霄云外,美好的山乡风景远比拥挤喧闹的城市好看得太多了。此时此刻,我上下左右跑个不停,忙地不亦乐乎,一下子拍摄了多张照片。

在郑岗村安西组,我与柿民聊了很久,一位村干部对我说:“崔庙镇是全市柿树基地,全镇有柿树130余万株,光俺村就有10多万株,年产柿子将近万公斤,如果天气好可晒柿饼25万公斤,柿霜糖也能产一万多公斤,这是我们村果农的一大笔收入。每年十月,这里要举办柿子节、开经贸洽谈会,客商游客非常多,特别是我们的柿饼多少都不够卖。”在村东边,村民郑观星的加工柿饼场上,我看他晒有60多平方米面积的柿饼,问他:“你赛这么多柿饼,家有多少棵柿子呀”?他回答说:“只有七八十棵,俺这里数我家柿树少,晒柿饼也少”。“七八十棵还少,多的有多少棵呢”?“多的三四百棵”!好家伙,轻轻松松地说了出来。我问他:“都该立冬了,怎么树上还有那么多柿子不收回家呢”?他犹豫了一会儿说:“哎呀!一是前段不熟,熟了又忙着收种,种罢又连续下雨;二是挟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出外打一天工就能挣多元,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家里只有老人和家庭妇女忙着收摘柿子,顾不过来,再说现在树上的柿子都软了,又做不成柿饼,扳醋家里三个大缸都放满了,树上的那些都不要了”。啊呀!实在太可惜了!

夕阳西下,渐渐夜幕降临,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郑岗村。

声明:本篇图文版权属作者所有,若有下载或转载的读者,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喜欢我的图文,请长按上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sichina.net/djqy/99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