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第二军医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教授领衔的《大型(三级)医院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塑与实践》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这是‘双研’医疗模式改革带来的惊喜。”第二军医大学科研部部长贺祥说,近年来,医院推行“研究型医师”和“研究型科室”医疗模式改革,通过聚焦专病诊疗开展临床科研,再以临床科研反哺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催生出一系列蝴蝶效应。
能否打破陈旧僵化的就诊程序,为疑难重症诊疗找一个新模式
谈起多年前的一件事,孙颖浩仍痛心疾首。
一位外地男性患者因长期尿频尿急,医院做了前列腺穿刺检查,没查出肿瘤标志物,他实在不愿忍受再穿刺的疼痛,就在家休息了一年多,后因尿血来到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检查时,已是前列腺癌晚期。
“前列腺癌,在我国以每年新发6万多病例的高发病率著称,日益成为危害男性健康的杀手。”孙颖浩说,“这位患者本可以在早期筛查出癌变风险,医院在诊断前列腺癌方面不够精准而贻误了救治良机。”
后来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孙颖浩发现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等大型医疗机构早已设立了重大疾病的特色诊疗中心,致力于如前列腺癌这类疾病的诊疗、研究和转化。相比较,医院虽在扶持重点学科,但很少把主攻方向锁定在大病专病上,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还远远不够。
能否彻底打破陈旧僵化的就诊程序,为各种疑难重症开创一个全新的诊疗模式?在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医生的发展究竟往哪里去?孙颖浩发出一连串现实拷问。
忧思引发变革——孙颖浩带领团队开始“吃螃蟹”,围绕“看大病、治难症”展开临床科研,培育研究型医师、建设研究型科室,启动了“双研”医疗模式改革。
一笔账算下来,个人利益、医院经济效益三重损伤!改还是不改?
“双研”医疗模式改革,从字面看是培养研究型医师、建设研究型科室,实则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纽带,从更深层次打破医疗科室间的壁垒,让不同学科的医生为治愈同一疾病而紧紧“绑定”在患者身边。
但是,我国现有医疗科室布局按人体解剖学划分,各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治疗疾病习惯沿用本科室的指南和理念,很难为某一重大疾病而将各学科的不同理念、不同技术融会贯通。最关键的问题,是改革触碰了原有的利益格局。
首先,成为研究型医师就意味着要加入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专门为攻克某种疾病而服务,打破学科格局,必然要重新取舍学科带头人,有的科室负责人在专病团队内部会被其他科室所领导,个别人的不情愿也会带来阻力。
其次,经济损失不容低估。为在攻克重大疾病上取得突破,科室会有侧重地收治一批疑难重症患者,不仅为他们减免医药费,还会为专病研究拿出部分临床经费。此外,研究型医师在出诊、手术、查房之余,必须专门围绕专病开展临床科研工作,以达到考核验收标准,影像、超声、病理等科室也要安排固定人员和设备为专病研究服务,这些都占用他们不少时间和精力。
一笔账算下来,个人利益、医院经济效益三重损伤!改还是不改?孙颖浩表示,只要能攻克重大疾病和提升医疗质量,给患者带来红利,坚决改。
为此,学校出台《“双研”项目管理办法》,为研究型医师配备专门科研助手,为研究型科室的专病方向设立科研用床,人力、经费、物资给予全方位支持,同时明确考核验收指标,将“双研”工作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
“少而精”的转型,极大提升了疑难重症治愈率,最直接受益者就是患者
年9月6日夜晚,医院影像楼内。
“前列腺专职检查医师请注意,下一位男性患者需要做前列腺增强核磁扫描。”辅诊呼叫系统打破寂静,该院影像科主治医师阳青松已在操控台上启动前列腺核磁专检序列,泌尿外科的穿刺活检小组和病理化验小组准备到位。
经过精准靶向穿刺检查,患者很快被确诊为早期前列腺癌,由该院泌尿外科高旭教授为他进行前列腺癌根治的机器人手术。手术仅用一个半小时完成,不仅大大减少术中出血,还保全腺体上细若发丝的神经的功能。
专病专检+专病研究专家+专病治疗技术,这位患者仅用1周时间就出院了,前列腺癌患者可能遭遇的重复穿刺痛苦、术后尿失禁等情况,在他身上完全避免。这些都得益于“双研”医疗模式改革。患者从就诊起,直接进入“专病研究”通道,享受专业检查、先进设备、权威专家服务,他的病例也进入该科的科研数据库,为前列腺癌临床研究提供大数据样本。
全新“双研”医疗模式下,医院泌尿外科以“前列腺癌、膀胱肿瘤、泌尿系统结石”3个我国男性常见大病为研究方向,从成果数量、收治病种、临床研究等方面遴选培养了4位研究型医师,从承担国家级课题数量、成员学术任职、收治专病比重等方面建起研究型科室。
一个团队主攻1种重大疾病,一个科室紧盯1~3个研究方向——这种“少而精”的转型,极大提升了疑难重症治愈率,最直接受益者就是患者。
如今,“双研”改革一系列创新机制的运行,医院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先后获批国家级临床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临床中心3个,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60余项,牵头制定诊疗共识与指南63项。近3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临床收治病种CD型率高达70%,高难度病例比例年均增长8%,三、四级手术数量年均增长15%。目前全校已建成泌尿、消化、肝胆、血管等12个研究型科室,培养56名研究型医师,脑卒中、胰腺炎、直结肠癌等60多种疑难重症成为他们主攻的专病方向。
“改革是把手术刀!”孙颖浩说,改革虽然带来一些阵痛,但事实证明,医院的医疗水平双双得到跃升。(文/特约记者宋琼芳通讯员王泽锋)
短评:“领头羊”要有自觉自省意识
小到医者,大到医疗体系,其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疗疾病、服务患者。但是,医疗资源的布局和使用,诊疗模式的形成和运转,常常在没有完全契合患者需求,有的甚至在背离患者需求的情况下就被固化了下来。
这样的例子不少:医院临床科室越分越细,患者不知如何选择;每个科室治疗疾病,习惯沿用本科室的指南和理念;医院内的医疗资源、科研资源也难以整合,面对同一类疾病、同一个患者各忙各的,面对重大专病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位前列腺癌患者的不幸遭遇触动了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一场聚焦专病诊疗的“双研”医疗模式改革就此拉开序幕。这种创新,是对医疗资源的重新布局,打破了原有科室壁垒;是对诊疗旧模式的革新,让疑难重症患者得到更及时、更有质量的治疗。
患者的需求,有些是显性的。比如,就医环境干不干净,服务态度好不好,挂号、就诊方不方便,医保能不能报销等等,患者对此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随着医改的深化,随着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开展,患者对这些显性需求的获得感在不断向好。
然而有些患者需求是隐性的,比如,该配置哪些医疗资源为我看病,什么样的诊疗程序和模式会让我得到更有质量、更高效的治疗等,患者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但这却是最核心的诉求。而真正懂这些的,只能是医疗领域的内行人。这就需要卫生行政管理者、医院管理者、专业“领头羊”们具有自觉自省意识,想患者能想到的,更要想患者无力想到的,主动进行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凡涉及固有格局和利益的调整,总伴有阵痛。孙颖浩就说,“双研”模式是“一个刀口向内的变革”,一笔账算下来后,对改还是不改,并不是没有顾虑,但最终让他们下定决心的是“只要能提高医疗质量,给患者带来红利”。改革结果让人高兴,患者得到红利,医院的医疗水平也双双得到跃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十九大报告在谈及改善民生时说,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人人尽责。从患者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患者需要的地方做起,一项改革创新,盯准了患者需求,注定会充满生命力。像“双研”这样的探索越多越好。(文/肖薇)
编辑制作:朱永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