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某,男,51岁。年2月3日初诊。右胁痛20天,加重夜不能眠1天,经CT、彩超等检查为“胆石症”所致,输液后右胁痛减轻。刻下:右胁痛,面气萎黄不舒,神情郁郁不乐,纳可,二便可。舌质暗红,舌尖较红,苔白,脉弦。素日纳凉不舒。
辨证为肝气郁滞型胁痛,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处方:柴胡疏肝散合三金排石汤加减。柴胡12g枳实9g炒白芍18g甘草9g川楝子9g金钱草30g鸡内金18g元胡12g大黄6g炒栀子12g高良姜6g。取2剂,水煎服。
2月5日二诊:服药当晚夜已能眠,右胁仍胀痛,面色黄,舌脉同前。上方减高良姜,加海金沙30g郁金12g茵陈30g川牛膝12g黄芩12g黄连12g厚朴12g。取7剂,水煎服。
2月6日下午右胁痛止。2月8日发现胆囊和胆管的结石都已经排掉了,此后中药弃之未服。
3月1日,因右胁痛3天再次来诊,纳眠可,舌质暗红,苔白,脉弦。复查肝胆彩超未见结石。处方:柴胡12g枳实12g炒白芍18g甘草9g丹参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炒白术12g黄连9g炒栀子9g。取10剂,水煎服。
3月11日复诊:上方服用6剂后右胁痛止,舌质红,舌边齿痕,苔白,脉弦。上方去黄连,加穿山甲6g,取10剂,水煎服。
3月22日复诊:劳累、过饱、食油腻则胁痛,舌质红,苔少,脉弦。谭波老师:病人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同时有肝胆湿热,上方去山甲,加茵陈30g郁金12g。取10剂,水煎服,停服。
随访3月,胁痛未再发。
按语:谭波老师分析,“腑实证”非独大便干之阳明腑实是也,“腑”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胆”系六腑之一,胆囊、胆管内结石淤堵,同理亦是“腑实”之证,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故见病人右胁胀痛,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合利胆排石之法,以通胆腑之石,石去腑通,通则不痛矣。方中柴胡、茵陈、炒栀子、金钱草等清肝利湿,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缓肝之急,郁金、鸡内金、大黄等利胆消积。结石虽去,但肝郁气滞、肝胆湿热之“结石体质”未改善,故之后出现胁痛再发,后经改善体质病情痊愈。谭波主任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养结合分会执行会长,山东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及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先进工作者,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创办了全国首家国医启蒙馆和全国首家实用型中医药博物馆。从事中医临床4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中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老年病及养生保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