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影响您收到行业新闻资讯,请务必把我们标记“星标”!
点击上方蓝色字,获取更多优质产品信息!
处于夹缝中的城市基医院势必面临更加狭窄的生存空间。那么,医院该怎么办,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缓解之后,很多地方开始了“深刻反思”。有的地方在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建设,而更多的医院的规模扩张,要么新建要么改建,如此下去,本就处于夹缝中的城市基医院势必面临更加狭窄的生存空间。那么,医院该怎么办,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8月27日媒体晒出了东莞42医院的账本,看到他们近三年的运营业绩,全面飘红,这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42医院的账单
数据显示,全市42医院年的总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财政拨款收入等)约.5亿元,医疗收入总计.9亿元,除去各项费用后,去年42医院的收支盈余总额约为6.1亿元。
而年全市40医院(不包括新医院、医院)的收支盈余仅为.2万元。
这表明,医院总体的经营水平在过去一年里有了质的飞跃,而这些业绩为改善就医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医护人员薪酬改革奠定了基础。
从亏损面看,年盈余为负数的有6家医院,其中4医院。而年盈余为负数的有13家,年盈余为负数的有19家。
有分析认为,这与近年来医院转型,积极加强专科特色,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密切相关,使越医院找到了发展的路子。
经验:转型是最好的路子
医院要转型呢?一是地理位置很尴尬。虽然交通便利,但正因为交通便利,恰恰成了留不住病人的主要原因。一脚油,十几二十几分钟,医院。
二是功能定位很尴尬。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比,没有“签约服务”等可以走近(进)老百姓家里面的贴心服务。而要谈给基层指导,往往有不能取得认可。
三是服务能力很尴尬。与周边医院相比,医院技术服务能力得不到群众的肯定和认可,根本留不住真的病人。继续坚持走功能齐全的路子,显然不行。
四是运营体制很尴尬。与经营管医院比,缺乏灵活的体制机制。因此,不说吸引优秀的人才了,留住都难。
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现有人员结构、服务能力、群众需求确立自己的专科特色和转型方向,努力加强专科建设,在一个“点”上发力,而放弃“面”上的努力。
鼓励医院转型“大专科、小综合”
那么他们到底是如何成功转型的呢?我们在往年的媒体报道找到了答案。
据年2月1日看医界报道,医院,医院近日决定转型为“医院”。医院医院?据介绍,医院的肝胆专科这两年发展迅猛,年住院患者人次,同比增长18.2%;手术台,同比增长26.5%,胆结石专科已经成为该院的特色。二是胆结石发病率逐年升高。胆结石病和高血压、糖尿病被称为三大“文明病”,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胆结石的发病率平均在7%上下。其中,胆囊结石多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多与胆汁中脂质的代谢异常等有关,胆固醇高的食物摄入过多,也更容易诱发此结石。三是东莞市卫健局一直鼓励医院转型为“大专科、小综合”医院。医院、医院往“医养结合”的养老特色转型;医院打造骨科特色等等。
当然医院方面发展,还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举动。他们建设了肝胆专科手术楼,投资多万元购置医疗设备。为了加强科研,在东莞成立了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结石防治专业委员会,建立了首个地市级胆囊疾病研究所和规范化结石专科技能培训中心,全面提升全省结石防治能力,并开展结石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探索非手术治疗结石、预防结石,做好科普与健康教育。创建全国知名的结石专科,目前其结石专科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全国首家结石分类较完善的智能化人类胆石博物馆。
而主张转型“医养结合”也是顺应了人口老龄化大趋势。
据南都报道,医院的负责人曾坦言,“生存危机通常是亟待转型的迫切因素。”早些年医院尚有一定生存空间,转型动力不足。近几年来,东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门诊量已占到全市总量的三成,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被取代,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由此可见,处在夹缝中的痛苦挣扎生医院、医院应该尽早谋划,积极主动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以群众多元化的医疗需求为导向,做好战略定位,有必要的情况下积极快速转型,勇敢地挺进“蓝海”,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路子。也许,一拳“打”得百花开。
明天直播更精彩!
9月1日,晚7点30分~不见不散!
年7月~~~全国更新!
年7月~~~全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