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向来被人们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健康问题,有数据统计,在中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0%,普外科的收治率约为11.5%。尽管胆囊结石的致死率很低,但其庞大的患病人群,在医疗卫生防治工作中仍不可小窥。
为何40岁女性更易患胆囊结石?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胆囊结石主要发病于40岁后肥胖的女性人群,其病因非常复杂,除了胆囊内的黏液块、脱落上皮细胞、炎性渗出物等可作为结石的核心,最为重要的是,胆汁中的胆固醇从溶液中沉淀析出,进而聚积形成胆固醇结石。
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的改变或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可能导致结石的形成,如肥胖、糖尿病、雌激素、妊娠、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长期肠外营养、胃切除术后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胆道运动功能逐渐降低,胆汁中胆固醇也就越容易从胆汁中析出形成沉积,因此发病率也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女性在多次妊娠、长期服用避孕药、雌激素治疗等因素的作用下,雌激素水平上升从而影响肝酶系统的分泌,造成胆汁中胆酸盐的含量减少,胆固醇的含量增加。
同时,这还会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阻滞胆汁的排放,造成胆汁的淤积,促使胆石的形成。
肥胖为何也会引起胆结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结石的形成固然与肥胖有着紧密联系。
哥本哈根大学的Tybj?rg-Hansen博士在《国际肝病杂志》中报道:BMI(体重指数)与胆囊结石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因为两者的因果联系,他们也进一步的发现,肥胖患者的胆囊结石病发率更高,因为肥胖患者不仅增强了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与分泌,而且过量的腹部脂肪还会使胆囊的收缩减弱,造成胆汁的淤积。
由此科学家们认为,肥胖很可能是引起胆囊石疾病的重要机制。更有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证实,BMI(体重指数)、WC(腰围)和WHtR(腰高比)的升高是男、女性别群体中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男性中BMI、WC的组合是最佳预测肥胖对胆囊结石的影响,而女性的最佳组合则是BMI、WHtR。
虽然已有多项的研究证明肥胖与胆囊结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肥胖与非肥胖患者的临床特点却鲜有报道。
近来的一项研究指出:BMI30.0为临界值,将入组者划分为肥胖与非肥胖组,根据年龄、性别、BMI、婚姻状况、饮食习惯、酒精摄入量、吸烟习惯和家族史等因素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肥胖患者在相对早期的时候更易患上胆囊结石,不仅症状、并发症较为严重,而且恶性肿瘤的风险也将更高。
饮食习惯也影响胆结石的形成更为有趣的是,韩国人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牛肉、猪肉中摄取的红肉及动物的脂质与形成胆固醇结石的风险相关,摄入碳水化合物和面条则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相关。他们认为,日常饮食影响了胆囊结石的形成。
我国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指出:较少的食用油炸食品、经常食用新鲜水果、经常散步者患胆石症的风险更低,而晚睡(22点之后)、经常食用动物内脏者患胆石症的风险更高。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患胆石症的风险,肥胖则是胆石症的独立高危因素,而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坚持吃早餐则是胆石症的保护因素。
广州协佳结石病副院长栾忠杰认为:胆石症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及慢性病密切相关,为预防胆石症的发生应大力宣传相关的健康膳食、合理运动、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如控制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坚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重视控制血糖和血脂等。
尤其对于超重肥胖、血脂异常、有胆石症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要重点干预,防止胆石症的发生,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End-
??
往期文章回顾
肾结石反复发作,难道你是“结石体质”?
胆结石与胃病有什么不同呢?如何正确区分
“声东击西”的肾结石最可怕!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在线咨询结石专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