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病是发达国家在对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疾病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一部分恶性肿瘤。这些都是现代医学还难以治愈,并严重的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的疾病。
“生活方式病”,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各方面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生活方式病”已经取代传染疾病,被成为“头号杀手”。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原来以老年患者为主的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现在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职业病也属于生活方式病的范围。现代白领阶层普遍患有颈椎病,肩周炎,痔疮等疾病,这与长时间伏案工作,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有关。1/3的人都患有生活方式疾病,它正在以快速蔓延的方式侵袭着每一个人。对于生活方式病,真正的危害不是来自疾病本身,而是来自日常生活中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认识不足,不懂得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脑子里还没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这才是今后生活方式病对人类真正的威胁所在。
良好的生活方式使得40岁左右人的健康程度和20岁左右生活方式不良的年轻人的健康状况几乎一样。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证实,人类的健康寿命问题40%在于遗传和生存的环境条件:其中15%为遗传因素,1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生活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而60%需要靠自己努力,去“建设”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因生活方式病而死亡的比例在中国达到67%。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使患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而且45岁以后的死亡率比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高出数倍。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生活方式病将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
生活方式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互关系。吸烟会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长期过量饮酒会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压、肥胖症、癌症等;缺乏运动会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高盐饮食会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理压力过大会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不良的作息习惯会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暴饮暴食会引起的疾病有肥胖症、糖尿病等;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会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压、肥胖症、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
以上还只是以高血压、肥胖症、冠心病、糖尿病、癌症为说明。当然,这5种疾病是我国居民当前比较多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长病率高、死亡率排序靠前的几种疾病。其实,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引发的疾病,还远远不只这5种,比如胃肠道的消化性溃疡、胆道系统的胆结石和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等等,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在以上生活方式的行为因素中,大部分均与饮食行为、饮食习惯有关。所以,我们祖先说的“病从口入”这四字格言,不是过时了,而是告诫我们要随时注意,不能抱着“无所谓”或“没那么讲究”的态度去对待每日三餐。正视舌尖上的健康,才是替自己的健康负责。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的变化,我国人口的疾病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显示,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6.50%上升到现在的82.50%。从调查结果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国民总体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慢性病的发病特点。①病因复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形成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与个体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及生活事件、社会压力、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相关,病因非常复杂。在各种发病因素中,生物因素是其生理基础,心理特征是其易感素质,个体长期生活形成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生活事件则是其诱发因素,而社会支持系统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展起重要缓冲作用。②发病缓慢,病程持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般形成时间比较长,发病过程缓慢,病程久而难根治,预后较差。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易反复,常累及多器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③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旦形成,药物治疗往往只能缓解疾病症状和延缓病程,难以根本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形成和发生非常重要;治疗则应结合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治疗。
生活方式与慢性病。①生活压力与精神状态,现代人工作节奏快、社会竞争强、生活压力大,人们常产生紧张感、危机感、挫折感、沮丧感,情绪波动大,心境不稳,易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癌症、胃溃疡、痛风等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胃癌及消化道癌患者发病前常有显著的生活变化,一是患者先于病发前6~8个月常有精神创伤,其心理因素多为失去亲人造成的悲愤、抑郁、沮丧、绝望等情绪;二是长期人际关系不和谐所致的压抑、抑郁、沮丧情绪。这种典型性格被称为“癌前期性格”,其特点是患者心理平衡被打破,抑郁、悲哀、沮丧等不良情绪无法疏泄而转为退缩、屈从、让步、回避冲突等负性情绪,从而诱发身心疾病。所以个体的情绪、心理状态与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间都有密切关系。②饮食结构与营养状况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饮食结构与营养状况也不断改变,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日益增加,各种暴饮、暴食、酗酒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明显增多,肥胖比例不断上升。据统计,35~59岁中年人群超重率高达50%~60%。肥胖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痛风、腰腿关节疼痛及骨质疏松等。所以,肥胖不仅影响人类健康,而且还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恶化。除肥胖问题外,挑食、偏食、饮食过于精细、嗜好腌炸食品、神经性贪食、厌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不利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和人体的长期健康。③生活习惯与运动,由于生活节奏、工作方式、办公环境的变化,许多人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养成了长时间使用电脑、上网、看电视,以车代步,运动减少,加之肥胖问题,使各种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糖尿病等老年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呈年轻化、低龄化趋势,发病率明显增高。另外,吸烟、酗酒、网瘾、个人卫生、不安全的性行为,及药物滥用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对健康危害极大。吸烟是危害身心健康最主要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是致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吸烟会对肺部、心脏、咽喉、嘴、眼睛、消化器官、性器官及皮肤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出现很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癌症的发病中约有2/3与吸烟有关。④行为模式与人格,心理学上有种被称为“A型性格”的人,其主要行为表现为富有竞争性,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有时间紧迫感,固执己见,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相反,“B型性格”的人则心境平静,随遇而安,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不计较时间。世界心肺和血液研究学会对“A型性格”人的研究发现,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各种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B型性格。调查发现,在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中,“A型性格”类型患者是其他类型的2倍。⑤其他与身心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职业习惯、社会文化及个人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应对方式、人际交往及迷信等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因素,也都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变有关,影响健康与寿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