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出了什么样的症状时应考虑自己得了胆囊炎?
腹痛是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症状。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恶心、呕吐、畏寒、寒战、发热甚至黄疸等伴随症状。有85~90%的病人先有恶心、呕吐等先兆。呕吐出食物或者黄绿色的胆汁,随后胃部不适,这叫做反射性的呕吐。轻型病人自己可以耐受,频繁而严重的患者需要输液治疗。疾病初期一般无发热,发病24~48h,可出现低热或者中度发热,高热极少见。可伴有畏寒,一般寒战比较轻。
15.右肩背部疼痛和胆结石是否有关?
出现右肩背部放射性疼痛应考虑到胆囊炎。其发生的原理是因为急性胆囊炎时,炎症可刺激右膈神经末梢,出现右肩部皮肤反射性疼痛感觉。膈神经分布于肩部皮肤,当膈神经末梢冲动经膈神经传到这些神经节时,会影响分布于右肩部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使大脑皮层发生错误,误认为是右肩部传入的疼痛感觉。因此,病人感到右肩部疼痛。当炎症侵袭腹膜时,会刺激腹壁的周围神经,也就是脊神经的右侧肋间神经。每根肋间神经都分为前后2支,其中右侧第9肋间神经的前支分布于腹壁胆囊区,当胆囊炎症刺激到相应的腹膜时,可出现右上腹部疼痛,这种强烈的刺激冲动可反射到同一神经的后支,这就出现由后支分布的右肩胛骨下角的疼痛及不适。
16.右上腹部疼痛应想到慢性胆囊炎的可能
慢性胆囊炎共有两种:结石性和非结石性。非结石性很少发生胆绞痛,结石性则常见,两者的其他表现均不很典型,大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常伴随消化不良症状:饭后出现右上腹饱胀感、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食油腻食物及劳累后症状加重,类似“胃病”。有的患者长期按“胃病”、“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等进行医治,从而延误了病情。在这时候就要警惕胆囊炎的存在。因此,我们建议,凡右上腹部疼痛的病人,尤其是长期按胃病等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进行B超检查,以确定是否有慢性胆囊炎,待确诊后对症处理,方有望治愈。
17.祖国医学对急、慢性胆囊炎的认识以及“胆石I号”协定处方的功效
祖国医学很早便有关于胆道疾病的临床描述,它把急性胆囊炎归于“少阳病”、“胆实热”、“胆胀”和“肋痛”等疾病的范畴。古人认为,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肋下为胆肝之分野,故《证治汇补》说:“肋者,肝胆之区也”。《灵枢.胀论》谓:“肝为至阴,喜条达而恶凝滞。胆无剔窍,喜开发而恶抑郁,故凡不郁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致不愈郁而痛愈甚也。”这就充分说明胆囊炎是肝胆“不郁不达”所引起。
祖国医学将慢性胆囊炎归于“胁痛”、“肝胃气痛”和“黄疸”范畴,并与肝胆气滞,湿热壅阻有关。凡饮食不节,过食油腻,寒温不适,情志不畅,以及虫积等因素,均能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升降机能而发病。如果由于诸多困素而使胆汁不通畅,则符合中医的不通则痛的理论;胆汁淤积,逆溢于肌肤则发黄;肝气郁结,热积不散则成脓,以至诸症时作时止,反复发作不休。
我科研制的“胆石I号”协定处方的配方来自清代宫廷御方,具体组成不便公开。“胆石I号”目前已经由我院药房熬制成汤药,供急性胆囊炎患者服用。适应症主要是经B超证实的急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患者。该药具有止痛、消炎的功效,为随后进行的微创手术(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18.我国胆石症病人的特征
我国胆石症病人的发病情况有自己的特点:⑴胆固醇结石病人逐年增多。这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素食的比例下降,饮食结构为精制碳水化合物,肉食类比例在上升,食物中胆固醇比例增多有关。大城市中胆固醇结石显著增多。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⑵胆色素结石占较大比例。胆色素结石的发生与饮食中的蛋白营养缺乏、卫生习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密切相关。因此,农村发病率较高。医院仍占有相对大的比例。胆色素结石可存在于胆总管内,亦可以遍及肝内胆管系统,很少发生在胆囊内,所以容易并发重症胆管炎,且手术不容易取净,术后容易复发。这是我国病人的一个重要特点。⑶老年病人增多,这与我国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比例增多有关。以近20年为准,前10年,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占发病人数的11%,而后10年则上升至21%。
19.何为4F?为什么4F者容易患胆结石?
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表明,胆结石病人中,女性比男性多。在过去的一些书刊中,常把胆结石和4个F联系起来。所谓“4F”是指下述几个英文单词的缩写:Fat(肥胖)、Female(女性)、Fertilization(多次生育)、Forty(40岁)。有上述4F特征者容易患胆结石。
第一个F:肥胖者一般喜欢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所以不仅体形肥胖,而且血液、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也明显增高,使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胆固醇容易析出、沉淀,形成结石。
第二个F:女性,从性格上讲,女性少活动,体力劳动少,常有静坐的习惯。胆囊排空延迟,胆汁瘀滞在胆囊内,有利于细菌繁殖。另外,由于胆汁在胆囊内滞留的时间较长,胆汁碱性就逐渐升高而刺激胆囊粘膜,产生粘膜慢性炎症及形成结石。再者,由于女性雌激素的作用,直接影响肝脏内的酶系统,使肝细胞分泌胆汁含胆酸盐减少,胆固醇分泌量增加,,从而使胆汁中的胆固醇不能被有效溶解,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沉淀后形成结石。雌激素还能干扰胆囊收缩功能,造成胆汁排放受阻,胆汁瘀积,促使胆结石的发生。据统计,胆囊炎、胆石症女性比男性高3~4倍。
第三个F:多次生育,妇女妊娠以后,体内各种代谢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为怀孕、分娩、哺乳等做好准备。母体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脂肪合成加快,分解减少。这当然给胎儿带来了好处,但也相应增加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即胆固醇增高引起胆石症。正常情况下,分娩和哺乳结束后,脂肪代谢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多次生育会使胆固醇代谢紊乱,形成胆囊炎、胆石症的好发倾向。另外,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宫压迫十二指肠内胆总管的开口,使胆汁排出不通畅,加上妊娠期间活动减少,胆汁瘀积在胆囊内,既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又因胆汁浓缩,胆固醇过饱和而发生沉积,给结石和炎症的形成提供了游离条件。
第四个F:40岁。人过40岁,就逐渐走向衰老,机体出现较大的变化,如体力活动减少,脂肪代谢合成大于分解,人体开始发胖,胆囊功能减弱,胆道蠕动减少,胆汁滞留,这些重多的因素综合在一起,给胆结石的形成以足够的时间,就容易诱发胆囊炎、胆石症。
当然,4F者患病率高,但不一定都患胆结石,无4F特征者也有患胆结石的。所以,建议有4F特征者要定期B超复查胆囊、胆道,在医生指导下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20.胆结石与遗传有关系吗?
胆结石是否属于遗传病尚未定论。由于肥胖、高脂血症具遗传性,而这类人属于胆结石高发人群。许多情况表明,胆结石与遗传有关,如国外专家研究发现,患胆结石病者的双亲有胆石症的比例明显较高,且其后代胆石病患病率也很高。许多与胆汁代谢有关的基因也与胆结石有关,而基因与遗传有关。专家们还发现,胆结石的产生与饮食有很大关系。由于同一家庭的饮食习惯大致相同,故有些专家并不同意胆结石与遗传有关。
21.长期不用早餐容易患胆结石吗?
随者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不用早餐的情况很常见,这是一个不良的习惯,应以纠正。据英国学者调查发现,20~25岁的女性胆结石患者,夜间空腹的时间都比同龄的正常妇女长,而且这些患者早晨多数不进早餐或者只喝一点咖啡。这个发现说明,空腹时间过长与胆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因为人体的胆汁是不断产生的,而胆囊则储存并浓缩胆汁,空腹时胆囊没有排空,胆汁长时间在胆囊内淤积,便易发生结石;长时间没有食物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汁中的成分也会发生变化---胆汁中的胆酸减少,胆固醇的含量不变。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相对高胆固醇的胆汁,进而形成结石。一此年轻女性为了减肥而不用早餐,并且喜欢吃西餐,因此,她们易患胆结石是有一定根据的。
22.那些人易患胆结石?
下述疾病患者易患胆结石:①胃大部切除术或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的患者。这类病人术后胆囊的收缩失去神经支配,胆囊收缩无力,胆囊松弛,排空延迟,胆汁变粘稠,增加了胆石形成的机会。②糖尿病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痛苦外,还有很大的可能会患胆结石,这已经得到了广大医学专家的公认。II型糖尿病通常伴有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这两者均可促进胆结石形成。③长期用药的人医易患胆结石。大部分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排除体外,因此,药物对肝脏有一定影响。某些药物长期应用,会影响胆汁的成分比例,或者影响胆囊的运动功能,从而导致胆结石的发生。这些药物有:口腔避孕药、雌激素、生长抑素、噻嗪类利尿剂、头孢曲松、潘生丁、纤维衍生物、氯贝特、格拉非宁、红霉素、氨卞青霉素、环孢菌素、氨苯酚、抗凝剂、麻醉镇静剂(如吗啡)及抗胆碱药物等。④蛔虫感染者:不注意饮食卫生而感染蛔虫者,蛔虫逆行到胆管产卵或死亡,可形成胆石的核心。⑤溶血性贫血:这是由于溶血时红细胞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解后血液中胆红素较多的缘故,其中有1/2~1/3的患者有胆素结石。⑥胆道感染,胆囊发炎、收缩功能减退,长期禁食,静脉内营养者,均可导致胆汁郁滞,结石形成。⑦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膳食者,因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脏合成胆固醇量增多,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过度饱和,形成结石。⑧中老年人,肥胖、喜静少动者。一些中老年人喜静少动,缺乏运动锻炼,身体易发胖,进而造成胆固醇代谢紊乱,使胆汁淤积,形成结石。
未完待续……
医院普通外科
重庆市江北区盘溪七支路6号,B栋19楼
-(办)
移动
个人